冥王星是繼鬩神星后第二大的已知矮行星。冥王星是最大的柯伊伯帶天體,也很可能是體積最大的海王星外天體。冥王星是直接圍繞太陽運轉的第十大天體。它同其他柯伊伯帶天體一樣,主要由巖石和冰組成。冥王星相對較小,僅有月球質量的六分之一、月球體積的三分之一。冥王星的軌道離心率及傾角皆較高,近日點為30天文單位(44億公里),遠日點為49天文單位(74億公里)。冥王星因此周期性進入海王星軌道內側。海王星與冥王星因相互的軌道共振不會碰撞。2014年冥王星距離太陽32.6天文單位。在它的平均距離上(39.4天文單位)陽光需要5.5小時左右才能到達冥王星。
2015年7月8日 新視野號拍攝的冥王星(右)與冥衛(wèi)一(左)
冥王星于1930年被發(fā)現(xiàn),并被視為第九大行星。后續(xù)75年內對冥王星及太陽系內其他天體的研究挑戰(zhàn)了冥王星的行星地位。自1977年發(fā)現(xiàn)小行星凱龍(chiron)后,人們發(fā)現(xiàn)了眾多軌道高度離心的冰質天體。2005年發(fā)現(xiàn)的離散盤天體鬩神星質量比冥王星質量多出27%。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iau)認識到冥王星僅為眾多外太陽系較大冰質天體中的一員后于2006年正式定義行星概念。新定義將冥王星排除行星范圍,將其劃為矮行星。但一些天文學家則認為冥王星仍屬于行星。
冥王星目前已知的衛(wèi)星總共有五顆:冥衛(wèi)一(charon)、冥衛(wèi)二(nix)、冥衛(wèi)三(hydra)、冥衛(wèi)四(kerberos)、冥衛(wèi)五(styx)。冥王星與冥衛(wèi)一的共同質心不在任何一天體內部,因此有時被視為一聯(lián)星系統(tǒng)。iau并沒有正式定義矮行星聯(lián)星,因此冥衛(wèi)一仍被定義為于冥王星的衛(wèi)星。
新視野號探測器將于2015年7月14日成為第一艘飛掠冥王星的飛船。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計劃用新視野號對冥王星及其衛(wèi)星進行細致觀測。此后新視野號還會對其他柯伊伯帶天體進行觀測。
vkA sB%'[m `T5Nf2i請不要復制 vkA sB%'[m `T5Nf2i信息 vkA sB%'[m `T5Nf2i!請不要采集!拒絕盜版!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冥王星的發(fā)現(xiàn)者 克萊爾·威廉·湯博(clyde william tombaugh)
hIT7r5#M*[gzV_d%{請不要復制hIT7r5#M*[gzV_d%{信息hIT7r5#M*[gzV_d%{!請不要采集!拒絕盜版!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奧本·勒維耶通過經典力學分析天王星軌道的攝動后預測了海王星的位置。十九世紀末天文學家根據(jù)對海王星的觀察推測有其他行星攝動天王星軌道。
1906年羅威爾天文臺的創(chuàng)辦者帕西瓦爾·羅威爾開始搜索第九大行星——x行星。1909年羅威爾和威廉·亨利·皮克林提出了若干該天體可能處于的天球坐標。此項搜索一直持續(xù)到1916年羅威爾逝世為止,但是沒有任何成果。1915年3月19日的巡天已拍攝到了兩張帶有模糊的冥王星圖像的照片,但是這些圖像并沒有被正確辨認出來。
羅威爾的遺孀康斯坦斯·羅威爾企圖獲取天文臺中其夫所有的份額。對x行星的搜索因由此產生的法律糾紛直至1929年才恢復。時任天文臺主管維斯托·斯里弗在看到克萊德·湯博的天文繪圖樣品后將搜索x行星的任務交與湯博。
湯博的任務是系統(tǒng)地成對拍攝夜空照片、分析每對照片中位置變化的天體。湯博借助閃爍比對器快速調換感光干板搜索天體的位置變化或外觀變化。1930年2月18日湯博在經歷近一年的搜索后在當年1月23日與1月29日拍攝的照片中發(fā)現(xiàn)了一可能移動的天體。1月21日的一張質量不佳的照片確認了該天體的運動。在天文臺進一步拍攝了驗證照片后,發(fā)現(xiàn)第九大行星的消息于1930年3月13日由電報發(fā)往哈佛大學天文臺。
){I$x!pZDM7請不要復制){I$x!pZDM7信息){I$x!pZDM7!請不要采集!拒絕盜版!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冥王星的命名者 威妮夏·伯尼(venetia burney)
發(fā)現(xiàn)第九大行星的消息在全世界產生轟動。羅威爾天文臺擁有對此天體的命名權并從全世界收到了超過一千條建議。湯博敦促斯里弗盡快在他人起名前提出一個名字 。
英國牛津的11歲學童威妮夏·伯尼因其對古典神話的興趣建議以冥王普路托命名此行星。伯尼在與其祖父福爾克納·梅丹交談中提出了這個名字。原任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館員的梅丹將這個名字交給了天文學教授赫伯特·霍爾·特納。特納將此電報給了美國同行。
該天體正式于1930年3月24日命名。普路托(pluto)以全票通過。該命名于1930年5月1日公布。梅丹在得知此消息后獎勵其孫女5英鎊(相當于2015年的276英鎊或430美元)。
普路托(pluto)獲選的部分原因是普路托的頭兩個字母(英語:pl)為帕西瓦爾·羅威爾的首字母縮寫。該天體的天文符號(?, unicode u+2647, ?)也是由pl構成的花押字。
e,!=pWV'1Fd Q/mBSE請不要復制e,!=pWV'1Fd Q/mBSE信息e,!=pWV'1Fd Q/mBSE!請不要采集!拒絕盜版!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冥王星與我們的地球 月球的大小比較
自發(fā)現(xiàn)冥王星后人們就因其模糊圖像懷疑冥王星不是羅威爾所設想的x行星。二十世紀以來冥王星質量的估計值在逐步縮小。天文學家最初按照冥王星假定對天王星與海王星軌道的影響計算冥王星質量。1931年計算得出的冥王星質量和地球質量相若,1948年的進一步計算結果則接近火星質量。1976年夏威夷大學的戴爾·克魯克香克、卡爾·佩爾徹與莫里森首次計算出冥王星的反照率;計算得到的反照率與固態(tài)甲烷相似。冥王星因此比與相同尺寸的其他天體明亮,其大小不會超過地球質量的百分之一。(冥王星的反照率 比地球反射率大1.3–2.0倍)
1978年冥衛(wèi)一的發(fā)現(xiàn)允許天文學家首次測量冥王星的質量。冥王星質量僅相當于地球質量的0.2%,不足以解釋天王星的軌道擾動。隨后羅伯特·薩頓·哈靈頓在內的諸多天文學家未能找到冥王星以外的x行星。1992年邁爾斯·斯坦迪什用旅行者2號1989年飛掠海王星時所測數(shù)據(jù)重新計算海王星對天王星的引力作用。旅行者2號的數(shù)據(jù)將海王星質量的估計值降低了0.5%,相當于一火星質量。重新計算的結果中天王星的軌道并沒有異常,自此x行星也無存在的必要。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科學家同意羅威爾所定義的x行星并不存在。羅威爾曾在1915年預測x行星的位置接近于當時冥王星的位置。恩尼斯特·威廉·布朗在冥王星的發(fā)現(xiàn)后不久認為羅威爾的預測是個巧合,此看法至今仍受支持。
1992年起在冥王星附近發(fā)現(xiàn)的諸多天體顯示冥王星是柯伊伯帶的一部分。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因此受到挑戰(zhàn)。博物館和天文館偶爾會因在太陽系模型中忽略冥王星而引起爭議。紐約海登天文館于2000年2月翻新后重新對外開放,展出了只有八顆行星的太陽系模型,一年后這件事登上了報紙頭條。
天文學家在科伊伯帶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與冥王星大小相似的天體后認為冥王星應重新劃為科伊伯帶天體。2005年7月29日發(fā)現(xiàn)新的海外天體鬩神星的消息對外公布。根據(jù)推測鬩神星比冥王星大,是1846年發(fā)現(xiàn)海衛(wèi)一后發(fā)現(xiàn)的太陽系內最大天體。盡管當時并沒有將其歸為行星的正式共識,媒體與發(fā)現(xiàn)鬩神星的天文學家最初將其稱為第十大行星。天文學界有人將此視為將冥王星劃為小行星的最有力論據(jù)。
對冥王星地位的辯論隨著2006年8月24日iau決議的出臺進入了關鍵階段。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iau)決議列出了三個條件,符合這些條件的天體可被視為行星:
該天體的軌道必須圍繞太陽運轉;
該天體必須有足夠的質量通過自身引力成為球形;
該天體必須清理軌道附近的其他天體。
冥王星的質量是其軌道上其他所有天體質量之和的7%,無法滿足第三項條件。iau進一步決定同冥王星一樣無法滿足第三項條件的天體為矮行星。
公眾對iau決議看法反應不一。很多人接受重新分類,但有人發(fā)起在線請愿來號召iau重新將冥王星劃為行星。加利福尼亞州眾議院部分議員提出的一項決議中開玩笑地將iau的決定稱為“科學上的異端”。鑒于冥王星發(fā)現(xiàn)者湯博長期居住于新墨西哥州,該州眾議院通過一項紀念湯博的議案,宣布冥王星在新墨西哥州的天空中永遠屬于行星行列,并將2007年3月13日定為冥王星日。伊利諾伊州參議院在2009年考慮到湯博出生于伊利諾伊州通過相似決議。該決議中宣稱冥王星被iau“不公平地降為矮行星。”一些人還以不同理由堅持認為冥王星屬于行星。
冥王星軌道高度傾斜(相對八大行星所在的黃道面大于17°)、是高度偏心的橢圓軌道
冥王星的軌道周期為248地球年。冥王星軌道與行星軌道有極大不同。行星軌道接近圓形、靠近黃道面。冥王星軌道高度傾斜(相對黃道面大于17°)、是高度偏心的橢圓軌道。冥王星因離心率高其軌道的一小部分比海王星軌道更接近太陽。冥王星-冥衛(wèi)一系統(tǒng)的質心于1989年9月5日到達近日點,自1979年2月7日至2月11日該系統(tǒng)的質心比海王星更靠近太陽。
冥王星的自轉周期約為6.39地球日。冥王星的自轉軸與公轉平面的夾角間隔120°,冥王星因此有著極端的季節(jié)變化;在至點時陽光持續(xù)照射冥王星表面的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一則完全沒有陽光照射。冥王星表面推測由超過98%的固態(tài)氮、微量甲烷、微量一氧化碳組成。冥王星朝向冥衛(wèi)一的一面固態(tài)甲烷較多,向背的一面一氧化碳和氮較多。冥王星表面顏色與亮度變化較大。冥王星是太陽系內最表面反差最大的天體之一,反差程度與土衛(wèi)八相似。冥王星表面的顏色包括炭黑色、深橙色、白色。冥王星的顏色與木衛(wèi)一的顏色接近,但是橙色稍多。
冥王星的密度為2.03±0.06 g/cm3。冥王星內部的巖石與表面冰層可通過放射元素衰變熱分離,科學家因此判斷冥王星內部結構應已分化:巖石構成的地心被冰構成地幔所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