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CAST內部郵箱入口    

清華團隊探測引力波背后的“中國力量”

時間:2016年02月15日 信息來源:不詳 點擊:2294 字體:

2月11日,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以及“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研究人員當天在華盛頓舉行記者會,他們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后一塊缺失的“拼圖”。這是技術人員在關閉艙門抽制真空前檢查光學部件。 新華社發(fā)


眾里尋它千百度。近一個世紀的求索后,人類終于聆聽到宇宙深處的聲音。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成功探測到引力波,背后有十多個國家、千余名研究人員的艱辛付出。


其中,中國清華大學的科研團隊以高精度的數據分析能力幫助“凈化”了引力波探測中的干擾信號,加速了邁向星辰大海的征程。


“數海尋珠”助力搜索


2009年,清華大學被LIGO科學合作組織(LSC)接受為正式成員,也是目前中國大陸唯一的LSC成員。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研究員、LSC理事會成員曹軍威是清華大學LIGO工作組負責人。


為了捕捉“虛無縹緲”的引力波,研究者們苦練“內功”。曹軍威說,最大的挑戰(zhàn)在于LIGO數據的采樣頻率特別高,達到每秒1萬6千次以上,采樣信道達上萬個,數據量大,需要先進的計算機處理技術做支撐,提高數據處理效率,這也是清華團隊的工作重點。


例如,引力波數據分析極為關鍵的一步是區(qū)分引力波信號和其他干擾信號。清華團隊將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機器學習”方法用于加強引力波數據噪聲分析。對引力波信號的提取有一個非常直觀的做法,就是將引力波信道的事件和其他環(huán)境信道的事件進行比對,如果引力波信道的某類事件跟某些環(huán)境信道的事件耦合性比較強,就可以據此“否決”引力波信道的事件。


“漫長的時間里LIGO探測器并沒有達到設計精度,是探測不到真正的引力波信號的,可以認為實際大家在處理的全都是噪聲,可就是在對這些噪聲的一點一滴的處理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提升儀器的精度,才有了今天的探測靈敏度,”他說。


一個典型的引力波應變大約在質子直徑的萬分之一,具有極高靈敏度的LIGO探測器才能夠測量出如此微小的變化。在曹軍威看來,探測器的精度提升和數據分析處理相輔相成,最終成就了引力波探測的成功,這是全世界千余名研究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


“高冷科研”彰顯魅力


引力波的探測和數據分析還需要多學科背景的研究者聯合工作,這也帶動了光學、工程、計算機等多學科的前沿發(fā)展。曹軍威說:“科學探索的需求一直是計算機技術發(fā)展的驅動力之一。LIGO項目對數據處理要求極高,對計算技術挑戰(zhàn)很大,清華參與LIGO項目也是希望掌握第一手的應用需求,有的放矢地開展計算機應用研究。”


國際上引力波科學研究和觀測工作如火如荼,而中國在這方面基礎相對薄弱,目前還沒有自主建設的引力波天文臺。曹軍威認為,接下來中國亟需自主建設引力波天文臺,既要腳踏實地培養(yǎng)人才,又要有開放合作的心態(tài),充分借鑒國際上已有研究和實驗成果,并大力加強跨領域合作。


不過,把引力波的發(fā)現用于科幻迷們期待已久的時空穿越和星際通信,還需漫長的等待。


這一看似“高冷”的基礎科學突破,在普通人中也掀起漣漪?!斑@就是基礎科學研究的魅力所在,任何人與生俱來就會有的好奇心,驅使大家有興趣去琢磨一下,雖然大多數人不會以此為職業(yè),”曹軍威說。


“艱深科學”平實解讀


據曹軍威介紹,在這次引力波探測成功的消息發(fā)布過程中,世界各地LIGO科學合作組織中的華人學者也自發(fā)組成團隊,夜以繼日把最新成果資料翻譯成中文,第一時間呈現給國內讀者。在LIGO官方發(fā)布消息的12小時內,多篇由一線研究者和學界專家撰寫的深入淺出的解讀性文章,通過互聯網、移動端密集發(fā)布,使得艱深的科學發(fā)現“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名讀者在一篇科普文章下評論道:“多年以后,面對浩瀚星海,遠航的星艦文明將會回想起2016年2月11日,人類公開宣布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的那個遙遠夜晚?!?/p>




關于本院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航天城 網站建設: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5 holidayd.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版權所有
京ICP備20011260號-1